山东不锈钢管传统市场待解救

 

早在1990年10月,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,上海市政府颁布文件,建立上海市场管理委员会,统一管理上海市的钢材市场。钢材市场管委会由市计委及市物资、工商、物价、税务局五个部门组成,联合发布了《上海市钢材市场管理办法(试行)》,允许县以上钢铁企业自销的钢材进入市场销售。

在上海钢贸领域又有一条让钢贸商揪心的传闻,申城一家最大的票据式现货钢材交易市场将“结业”了,不少从这家钢材市场中发展起来的钢贸商似乎感到有点惋惜,留恋之情油然而生。他们在思索:传统票据式现货山东不锈钢管钢材市场如何生存发展?

上海地区就有几家颇有知名度的票据式现货钢材交易市场相继关闭、歇业,一些创办钢材交易市场的钢贸商也撤资、退股,不再办钢市了。有家钢贸公司的副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现在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越来越难办了,公司将资金抽回来了,不打算继续办下去,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钢材贸易上。票据式现货钢材交易市场是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的产物,曾有过辉煌的历史。

1979年7月15日,在原“上海生产资料展销会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“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”,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从事钢材、化工等工业生产资料贸易的生产交易市场,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。改革开放30年来,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得到快速发展。自上世纪90年代起,每年的贸易额达到30亿元,从2000年开始,曾连续进入上海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0强行列。自从中国第一家钢材交易市场诞生之后,这种票据式现货钢材交易市场、钢材城等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。到2009年,上海建立各类钢材交易市场44家,钢材仓库300多个,钢贸企业12100多家;而在全国已有1000多家钢材现货交易市场,从事钢材贸易的企业达30万余家之多

钢材交易市场采用了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方式运作,成为区域钢材流通的枢纽,发挥了优化市场、资源集聚和培育流通企业的三大功能。钢材市场这一新生事物出现后,特别在大量民间资本流入钢铁流通领域,成为推动钢铁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活力源泉。

钢材市场都为票据式批发市场,具有聚集效应强、兼容性好、经营成本低的优势。此外,票据市场实现资金流和商品流分离,能方便地选择物流线路与时间结点,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。钢材市场的出现,有效地维持了市场秩序,受到了钢铁流通企业的青睐。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特别在近几年,这种票据式现货钢材交易市场却逐渐衰落了,一些市场步履艰难,难以为继,有的歇业,有的关闭。

由于钢材市场大环境改变,钢材生意越来越难做,不少钢贸企业退出钢贸圈,从现货市场撤出来,今年仅在上海地区,至少有20%的钢贸商退出,不再经营钢材,转型从事其它行业,所以造成近年来现货钢材市场的不断萎缩。

供大于求矛盾不断加剧,钢材贸易已经进入微利时代,钢厂的每吨钢的效益是4块2毛钱,钢贸商的盈利更差,甚至亏本。在这种市场环境下,钢贸商为了降低经营成本,改变原来的在市场设点,注重分销的经营模式,而是拓展下游终端市场,不需要进驻现货钢材交易市场,进行票据式销售。任庆平说今年他们公司经营的5万多吨中厚板,都是直接提供给下游终端用户,而且没有设一吨库存,这种经营模式就不需要在票据式现货市场进行,公司本部就能直接操作。他们公司已经不在这种票据式现货市场设点经营了。

冷冷清清,交易量逐年“缩水”,离场户多于进场户。特别是2012年,有的市场已经歇业,有的几乎成为“空壳”,处于瘫痪状态。还有市场为了生存,钢贸商退场了,引进了美容、银行、文具、旅游、画室等,已不再是名符其实的钢材交易市场。

当年先后被国家内贸局和国家经贸委分别确认为“全国重点联系批发市场”,2001年在全国“百城万店无假货”活动中,中宣部、国家经贸委、国家工商总局等六部委授予“示范市场”称号;2002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认为“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批发市场”。市场常年进驻钢贸企业多达600余家,年钢材销售量逾700万吨,营销面覆盖“长三角”,并沿江沿海辐射华中,华北、华南,可谓是汇聚百川,服务全国,市场经营成本逐年增加,入不敷出,处于亏损的临界状态。或许正是由于这不景气的环境,业内传出该钢市年内“关闭”的传闻。

螺纹钢、线材、热卷等钢材都可以在电子市场交易,贸易商只要用鼠标一点,各类钢材的可供资源、产地、品牌、价格、仓库等一目了然。特别是上海钢贸商大户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营销系统,订货、查询、销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搞定,那些原先设在现代钢材交易市场内的“分销点”基本退租,以节省租金及其它经营成本。一批大型钢贸公司都从现货钢材交易退了出来,使这种有形的票据式现货钢材市场失去了影响力。在采访中,上海宝夏物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永华指着电脑屏幕说,他们公司进的钢材资源,其中不少是从电子盘上进货的,还可以利用套保功能,规避市场风险。

结束了钢铁产品的政府统一调配,使钢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。因此,市场机制开始在钢铁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,有效地贯通了钢铁供应链上、下游的渠道,及时又正确地反映了需求,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钢铁生产。这是其一。